什么叫变异?就是变得和同类不一样,产生性状上的差异。
比如大草原上有一群鹿,大家每天在一块愉快地吃着草。其中有一头鹿,突然产生了变异,生下来脖子就比同伴长。
而此时,草原气候变得越发干燥,地上的草不够吃了,大家伙只能去吃树上的。结果脖子长的鹿就生存了下来,原来的鹿不能适应就得灭绝。慢慢的,一个新物种出现了——长颈鹿。
所以新物种产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变异,创造差异,与众不同。只有你与同类不同,你才有可能成为新物种。
当然,变异是没有方向的,比如说鹿的脖子可能会变长,也可能会变短。
同样是变异,谁会生存下来,谁会被大自然淘汰呢?
这就要看谁相对于原有种群更具竞争优势。比如对于吃树叶这件事来说,脖子长这种变异相对于原有种群就是优势,脖子短这种变异就是劣势。
这也就是说,新物种只有创造具备优势的变异,才会生存下来。即,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对于打造一个商业新物种来说,道理也是一样。战略的起点就是创造竞争优势。
对于任何一个品牌和企业而言,在创建之初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——相比于竞争对手,我有什么不一样的优势?
按照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看法,创造竞争优势方法有三:
成本领先(嗯,很多初创企业死在了这一点上,供应链管理真的很重要)
差异化价值(提供更高价值,但高价值就意味着高成本)
聚焦细分市场(专为某一类人群、场景、需求而设计)
这是企业打江山时期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,怎么创造差异化优势,怎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。
而企业一旦站稳了脚跟,抢下了市场和地盘。这时候企业关注的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变化,开始关注如何守住自己的地盘,如何防范或明或暗的竞争对手。
战略的起点是创造优势,战略的终点是建立壁垒。
要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,通常是单点突破,在产品的某一价值上做到极致。
而建立壁垒,其实是建立结构化的竞争优势,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。
形象一点说,它就是股神巴菲特反复念叨的护城河理论。
1993年,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首次提出护城河概念,一个伟大的公司必须有持久的护城河来保护自己。“在他们的经济城堡周围形成一条护城河,永久地充当那些试图袭击城堡的敌人的屏障。”
护城河,才是巴菲特的选股法则——如果你选择的公司拥有护城河,就相当于买进了一头能在未来很多年不惧竞争对手侵犯的现金牛。
其实这是打江山(战略起点)和坐江山(战略终点)的区别,打江山是攻城略地,坐江山是修城墙挖护城河。
那么,如何建立壁垒,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呢?
一共有三大战略可选。
但在说这三大战略之前,我们得先说说什么不是壁垒。
技术是一种很短暂的壁垒,特别是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今天,技术的升级换代委实太快,发展方向不断变化,优势很容易被对手抹平。
类似的还包括广告战、追逐流行趋势,电话号码列表 这些只能创造暂时的优势,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。
成本也不是护城河,一味压缩成本会导致企业无力创新、流程僵化、失去组织活力,最终丧失竞争力。
看看啤酒和方便面行业,在成本导向的战略之下,带来消费者的价值感和体验越来越差,最终随着消费升级,将被消费者抛弃。
真正能够成为护城河的战略有三:
1. 文化战略
通过创新意识形态的表述,为产品赋予无形价值,使品牌得到社会的共同推崇,成为广泛认可的文化象征——即文化品牌。
当你拥有一个世界知名品牌,这才是可持续成功的关键,比如巴菲特一生推的吉列、可口可乐、美国运通。
但请注意——文化战略不等同于品牌战略。
品牌的打造无非是基于功能利益点或是感性利益点,通过尽可能简洁、持续并且不断重复的广告传播灌输给消费者,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建立品牌与利益点的认知关联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广告传播后,消费者就会无意识地将品牌与利益点联系起来,结果品牌就拥有了认知意义上的功能利益和感性价值。
但是,功能利益点的寻找经常陷入为找差异而找差异的尴尬境地,最后挖掘出现一些微不足道的差异点来向消费者吹嘘产品多么牛逼,实际上消费者并不care。
而对感性利益的追求则经常漫无边际,放之四海而皆准,用在其他品牌上也是一样。
最终使得这两种利